蜜蜂養殖帶富群眾
俗話說:“蜂蜜好吃、蜂難養”,這句話道出了養蜂人的艱辛。但若是將蜂養好了,養蜂人的這份艱辛經歷便會變成一本甜蜜的致富經。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鄉大沖村委會大馬底村村民熊玉成就養蜂致了富,養蜂成了他的甜蜜事業。
走進熊玉成家門前的養蜂場,空氣中飄著淡淡的香味,旁邊的一小塊空地上,蜂群嗡嗡作響。熊玉成打開蜂箱,取出一片蜂巢,查看蜂群繁育情況。
蜜蜂養殖帶富群眾
說起熊玉成養蜂的經歷,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由于家境貧困,2013年,熊玉成家被認定為貧困戶。他認為,被評為貧困戶并不是光榮的事,就決心到外面闖一闖。熊玉成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地,干過建筑行業,當過園藝師、搬運工……為了照顧家中父母,2015年,熊玉成帶著打工所得的積蓄回到大馬底村,發展香蕉和荔枝種植。但是,當年的水果價格并不好,加之天氣原因,熊玉成虧得血本無歸。“打工掙來的辛苦錢打了水漂,可生活還要繼續,當時我就思考,如何才能重拾信心、重新賺錢。”他說。
一個偶然的機會,熊玉成在手機上看到養蜂的教學視頻,便萌生了養蜂致富的想法,但苦于沒有經驗技術和資金,他一直沒有行動。2019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駐村工作隊了解到熊玉成的經歷后,找到了他,根據家庭實際條件及相關幫扶政策,悉心指導他發展蜜蜂養殖產業。
蜜蜂養殖帶富群眾
“山里環境好,養蜂有條件。考慮到我缺乏專業技術,駐村干部就帶專家上門指導、培訓。去年5月,還組織有養蜂意愿的村民到紅河州蜂蠶研究所學習。”熊玉成感動地說,經過專業指導,他收獲了很多養蜂訣竅。
剛開始養蜂的熊玉成,一次養了40多箱蜜蜂,這個數量對初入行的人而言并不算少。“只要找對方法,養這么多也不難。”談起養蜂技術,熊玉成滔滔不絕:把分窩野生蜜蜂及時抓回來馴養;養蜂先養王,蜂王選種最重要;中蜂“喜新厭舊”,有新蜂巢才會大量產卵;蜂箱要定期清理,防止蟑螂等害蟲影響蜜蜂繁殖……
平時,熊玉成不僅向蜂蠶研究所的老師請教,還通過手機軟件和同行交流學習。他廢寢忘食苦心鉆研,有時候在蜂箱前一呆就是一整天,村民們都說他“蜂”了。漸漸地,熊玉成成了蜜蜂的“好朋友”,技藝越發嫻熟。
去年,為了能讓蜜蜂多分窩,熊玉成把大部分蜂蜜留給蜜蜂吃,只賣了很少一部分,賺了6000多元。今年春天,他養的蜜蜂開始大量分窩,收入預計將增加至5萬余元,養蜂之路步入正軌。養蜂之余,熊玉成還積極發展其他產業,養了幾十只蛋雞,種了10多畝砂仁。
經過努力,熊玉成一舉摘掉“窮帽”,還成為了村子里知名的養蜂模范。村民紛紛慕名而來向他討教養蜂技術,駐村工作隊也組織附近村子的村民到他的養蜂場里學藝。熊玉成前后收了10多個徒弟,毫無保留地向他們傳授養蜂技術,有時還免費贈送蜂種。
目前,大馬底村已經有13戶農戶發展中蜂養殖。同時,駐村工作隊積極幫助他們聯系買家,并計劃開展網上銷售。
近年來,屏邊縣堅持產業扶貧模式,實施產業發展項目幫扶,鼓勵貧困戶自主發展農業產業,成功讓一批又一批的貧困戶穩定脫貧。大沖村委會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成俊表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扶貧可以更好地鞏固脫貧成果。“我們會盡力幫扶像熊玉成一樣的養蜂戶,讓他們不僅‘蜂’了,更要富了。”
云南網記者 朱海 通訊員 李關偉 李偉建 王國輝 字青松